伊宁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难忘乡土崔启建故地重游 [复制链接]

1#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故地

重游

在八月份最后这几天里,抽了两天的时间,与友人又一次故地重游,先去了察布查尔,第二天又去了73团,整个行程四百多公里,穿越了察布查尔县、伊宁市、伊宁县、巩留县最后回到霍城县。

朋友李明开车,和我们一起直接从伊犁河二桥过去到察布查尔,接着就沿高速公路去都拉塔边境口岸。走了一段后,沿途渐渐荒凉起来,很多土地没有被开发而撂荒在那,由于缺水,大部分土地还像戈壁滩似的。从车窗向前望过去,地阔天低,天地间显得格外空旷。笔直的柏油路似乎直通天际,望上去恍惚间有一种大漠孤烟直的感觉。从乌孙山下到高速公路两旁这一大片的不毛之地等待开发利用,所以察布查尔县在全伊犁州算是个比较穷的地方。车行不到2小时,到了口岸,这里规模比较小,最差劲的是没有人气,口岸上有几辆装满货物的哈萨克斯坦的大型货柜车等待着通关,路上几乎看不见人影。房子还比较多,也有规模比霍尔果斯口岸小的欧亚国际商贸城和几个商贸中心,但门窗紧闭,里面都没有营业的迹象,看起来荒废在那里有很长时间了。几家宾馆门前,只有几个哈萨克斯坦的司机蹲在地上闲聊,见我们走过,都投来稀奇的目光。几家饭馆,同样是门可罗雀。李明开车带着我们在这里转了一圈,就那么大个地方,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大多数房屋都空无一人。我们总共在口岸上可能也就只有二十来分钟吧,就离开了那里,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口岸我们来过。

故地重游

离开那里朝着67团方向往回走,沿途又是另一番景象。在*,人们常说,有树的地方就有人。这话有道理,有水就有树,也就有人种庄稼。行驶在平展的公路上,朝前望过去,远处一抹青黛,李明说那就是67团。这条道路与来时走的那条高速不一样,两旁林带如盖,把整个道路完全遮盖起来,汽车行驶在里面好像是在穿越一条绿色的隧道。道路两旁田地里庄稼长得不错,稻谷高粱玉米都快收割了,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进入67团团部最显眼的是道路笔直纵横,市井规划整齐。造型别致的路灯耸立在两旁,灯杆弧线简约流畅。路边房屋漂亮,屋顶色彩艳丽。这一切都无不透露出一股现代气息。

穿过金泉乡,途径68团地界,由于道路改造,我们没有进去,据说这个团是农四师在察县最大的一个团场,可惜的是我们无缘一睹她的芳颜。

最后我们走到五乡看到规模恢弘的锡伯古城和一段城墙,但这都是新修建的。前几年我们曾经来过,但那时没有这些建筑,只看到一座锡伯族西迁博物馆。在二三百年前,锡伯族一支数万的人马,从黑龙江的长白山下,西迁到*伊犁的乌孙山麓驻扎起来,以后几辈人就在此地屯垦戍边。

故地重游

我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到察布查尔工作生活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处在的七乡,那时四周还保留着一圈高高厚厚的土城墙,只是四面的城门已不复存在。据当地锡伯族老人给我们介绍,当年的一个乡就是一座兵营,每个乡都有一座城堡,只是有些没有保存下来。从我那时到现在,又经历了几十年风雨飘摇,那些宏伟的土城早已不复存在,取代的是现代兴建的砖砌城楼与城墙,崭新古朴而没一点沧桑。

这里成了一处旅游景点,供人游览。再怎么样也得下车拍几张照片作为留念,毕竟我又一次来到这块神奇的值得我凭吊的地方。

傍晚开车到伊犁河边,步行到南岸景观大道。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飞架两岸的伊犁河大桥,连续的双曲拱造型与对岸恒大绿洲小区高高的房屋相互映衬显得更加壮美。河滩与武汉的江滩相似,绿树成荫,路上铺着花岗岩石板,各种造型的雕塑随处可见,既有民族色彩又有现代气息。游乐园就坐落在大道旁,摩天轮高高耸立,估计在最上面可以俯瞰整个伊宁市,还可以眺望伊犁河的远景,其游乐设施不比内地差。

故地重游

此时正值伊犁河落日,远处地平线上,一轮秋阳,圆圆的,红红的,掠过河滩丛林缓慢落下,那么雄浑,那么壮丽。太阳的余辉映红了半边天,云彩呈现出红、*、橙色,也把大地上的树林、房屋、大桥镀上一层金色,整个天地色彩绚丽,而且很有层次感。这次有幸又观赏到了伊犁河另一番景象。

第二天李明开车和我们一起从69团这边往73团去,途径米粮泉乡、69团、阔尔洪基乡、坎乡,过伊犁河大桥到巴依托海,又从雅玛图大桥过伊犁河,经过去特克斯昭苏的三叉路口,再前行8公里就到了73团。首先直接开车去六连,团场主要公路在扩宽修路,不太好走。可道路两旁不再有苇湖碱滩,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条田,丰收的庄稼。

到了六连完全面目全非,基本上没有以前的痕迹。据人介绍,现在连队职工百分之九十都有小车,也都在团部买了楼房,平日里上班开车到连队干活,干完活又驱车回团部他们的小家。连队基本上没人居住,显得有些空寂。原来的老人健在的都随子女去了,有的在团部,有的在伊宁,有的甚至在外地,想见见当时的老同事,还是一件很难的事,除非事先有约。我们在连部拍几张照片,又在一大片葵花地拍了几张照片,留一个对故地的念想。

故地重游

出六连后,在人指引下,过碱水沟前行米左右,左首边果然有一条小的水泥路,上这条路一直向南上坡行驶到原*管一队,直接开到苇子湖边。苇子湖几乎完全干涸,见不到以前烟波浩渺的湖面。回想当年开春时的苇子湖,红色的鲤鱼在湖中优哉游哉地魬子,各种飞禽在芦苇丛中生蛋孵雏,煞是热闹。那时一些人还划着自制的木船到湖中苇丛里去捡鹅蛋,有时候真的能看到雪白高傲的天鹅。而现在面对所剩无几的芦苇丛,只能回想逝去的盛况。

冬天苇湖结冰,厚厚的冰层上可以跑马车,各连队割苇子队伍的人影闪现在苇子林里,粗壮高大的苇子遮天蔽日,马车、牛车、马拉爬犁载着高高的苇垛来往其间,川流不息,热火朝天。好像现在没人用苇把子去盖房子,更没见到有人编苇席的,苇子在农场里就没有什么用途。现在干渠那边仍散落一地不知道是哪年前割剩下的苇把子,已经开始发黑,看起来早已无人问津。

原来的*管一队早已面目全非,前几年还能看到显得破败不堪的一两排老营房,可现在老房子一点踪迹都没有,取代它们的是彩钢屋面砖砌的红房子。据说这里已经是一个养殖基地,都是外地来的民工承包,但也见不到人迹。房子周围栖息着一群群鸭鹅和豚,嘎嘎的禽鸣之声,多少给这里增添了些许生气。

完全没有了当年的遗迹,但也得拍几张苇子丛和新房子的照片,发回去与当年一起战天斗地的老战友们看看,这里就是我们曾经的*管一队。

故地重游

驱车回到团部,已经是中午时分,与现在仍坚守在这里的老战友胡传方共进午餐,然后由他带领我们游览了新建的小区。看了不少团场的小区建设,还是我们73团的小区建设格调高雅,有一种江南水乡的风貌。这里曲径通幽,花木繁盛,亭台楼榭点缀其中;小溪流水潺潺,袖珍湖泊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置身其中,一点塞外边陲的感觉都没有,还真的以为是在江南某镇。

时间不早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里,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

坐在车子里,故地渐行渐远,但脑子里总在想,这里全然面目已非,而且少了许多当年的生气,我们怎么会一次次还要再来到这里,离开时还那么依依不舍?

是什么让我们这些当年的游子那么*牵梦萦?

图片丨网络

文字丨崔启建

排版丨落花满肩

作者简介

崔启建,男,原第四师73团职工,后调伊犁糖厂工作,喜欢文字,常写写自己心中难忘的事。现已退休。

伊犁锐角

一个有温度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